Policy Information
文丨章言该(某金融机构宏观研究员)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节日,通常也是消费意愿最强的时候。历史数据显示,商务部公布的春节黄金周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年同比,两个指标走势有较强的同步性。因此,通过观察春节消费数据,可以大致预判出当年全年的消费形势。
和2021年相比,今年春节期间的防疫力度有所放松。最突出的表现是放松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比如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多次要求各地精准抗疫,严禁“一刀切”。这也能在数据上得到验证,牛津大学公布的中国新冠疫情政府响应严格指数,在腊月廿四从一个月前的79.2下降到69.9。今年春节期间这一指标,是最近三年同期最低的。而且值得庆幸的是,春节假期除广西省百色市初六开始集中出现本土新增确诊病例外,全国疫情形势和节前相比总体是在好转。
抗疫放松的同时本土疫情好转,意味着新冠疫情对消费的压制在逐步弱化。节前一些观点认为,随着前期被压制的消费需求释放,以及返乡人数的增加,今年春节消费可能会有亮眼表现。
商务部还没有公布春节整体的消费数据,但从一些高频指标和行业数据看,今年春节消费非常乏力。不仅没有出现很多人预期的延续复苏,反而比2021年国庆、2022年元旦等节日的更弱。
一是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收入都同比负增长。根据文旅部数据中心的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旅游收入2892亿,和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2.0%和3.9%。特别是按可比口径来看,今年春节国内旅游出游人次和收入,只恢复到了2019年春节同期的73.9%、56.3%。这意味着,今年春节国内旅游收入,比2019年春节同期下降了四成多。
二是央行支付数据。中国人民银行综合主要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的数据,测算得2022年春节期间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208.4亿笔、金额为14.9万亿,和2021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0.0%和16.2%。尽管都维持了两位数的增速,但若和2021年国庆假期的同比增速22.6%、24.1%相比较,都是明显放缓的。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组数据来源广泛,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春节期间全国的消费情况。
第三,观影人数同比下降近三成。今年很多人吐槽电影票已经贵得看不起了,一线城市里百元电影票很常见。但即使如此,今年正月初一到初六(春节档电影基本是正月初一上映,因此没有统计腊月廿九的数据),全国电影票房收入60.2亿元,和2021年春节同期相比减少了23.1%。因为票价上涨,观影人数同比降幅比票房收入的更大,今年正月初一到初六,全国观影人数比2021年同期减少了29.0%。
前文分析过,春节消费数据对判断全年消费形势有很大参考价值。从这个角度看,2022年全年消费可能并不乐观。自2020年3月全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到2022年全年,在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很多人期盼的“补偿式消费”可能都不会出现。
有人说“赚钱是能力,花钱是艺术”,但对普通人来说,将花钱上升为艺术的前提是有能力赚到钱,进而有条件去扩大消费。疫情后消费恢复缓慢,在根子上还是因为消费能力不足。毕竟对于普通人而言,相比于思考如何去赚钱,考虑如何“买买买”要容易太多了。
笔者认为,抑制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三点:
第一,居民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分配不平等也在加剧。尽管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居民收入的来源日益多样化。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工资性收入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疫情冲击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1%,而两年平均增速为6.9%,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速8.9%下降了2个百分点。
此外,还需要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速为6.3%,都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简单来讲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可支配收入被“平均”了。这意味着从收入角度看,贫富差距是在扩大的。由于收入增加后,通常用于消费的比例会下降,相同的一块钱,分给高收入人群带来的消费增量,一般会低于分给低收入人群所带动的消费,这就是经济学教材里所讲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贫富差距扩大,也会抑制社会总体的消费。
第二,债务压力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在研究家庭部门债务的国别对比时,一个经常被用到的指标是家庭部门杠杆率,即家庭部门债务余额/GDP,2020年中国家庭部门的这一指标为62.2%,在国际上处于中等水平。但它严重低估了中国家庭部门实际的债务压力,一方面是因为利率水平越高,相同债务的利息负担越重,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另一方面则是没有考虑到GDP在政府、企业和家庭之间如何分配,中国作为大政府的国家,GDP分配给家庭部门的比例,大概只有全球平均的2/3。
家庭部门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家庭部门每年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家庭部门的实际债务压力。2020年中国的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37.9%、15.0%,高于英、法、日、美、德等主要发达国家。原本就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收入增速又在放缓,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疫情后中国消费恢复缓慢了。
第三,就业市场不景气,影响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如果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家庭部门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都是既定事实,那么2022年可能出现的一个新变化是,劳动力市场景气度可能明显下降、居民面临的失业风险上升。在这种悲观预期下,理性的选择自然是压缩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出口和房地产投资这两大动能的支撑下,疫情后中国经济快速复苏。这两个产业链是吸纳中国就业的主力:一是2020年外贸带动就业人数超过1.8亿;二是房地产业上下游链条长,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仅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从业人员,就占了全国二产和三产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18.5%。2020年和2021年,出口+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分别为5.3%、13.8%,和疫情前相比总体是回升的,因此这两年中国的稳就业压力并不大。
但2022年就业市场景气度很可能会大幅下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仍在海外肆虐,但它的重症率和致死率都明显下降,目前已有多国放松甚至取消了疫情管控,今年二季度海外生产恢复是大概率事件,中国出口订单面临回流压力。房地产投资方面,尽管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一调控目标,政策已开始托底房地产市场。但“房住不炒”是调控底线,居民、开发商和金融机构的预期修复还需要时间,2022年房地产投资可能负增长。出口和房地产这两大产业链同步失速,它们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对从业人员来讲,所面临的失业风险将上升。
总的来说,尽管今年春节国内防疫有所放松、疫情较节前有所好转,但高频指标和行业数据都显示,2022年春节黄金周的消费表现疲弱。压制国内消费恢复的因素包括疫情后收入增速放缓、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国家庭部门偿债压力高于多数发达国家,以及2022年就业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虽然仍有不少人对消费恢复持乐观态度,但笔者认为在上述压制因素明显好转前,对消费复苏力度可能都不宜高估。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