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icy Information
指标参数陷入"证明循环"怪圈
当前,2023版政府采购标准,服务器、台式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在当前政府采购和行业采购行为中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尤其当前全国正在集中采购作为带⭐项必须作为实质性要求必须响应,非带⭐项作为选配。
比如服务器操作系统 180项、桌面操作系统 173项、通用服务器145项、集中式数据库108项、分布式数据库113项,虽然明令禁止招标不得要求厂商提供证明如“采购人在供应商投标、响应环节不得对《需求标准》产品进行检测、认证,也不得要求供应商提供检测报告、认证报告”,可实际操作过程中集成商、厂商还是按照过去套路,于是就出现了为了证明而证明。(这块有不清楚的读者查阅《信创标准之政府采购需求标准解读》一文)
比如服务器、台式机、便携式计算机、工作站、一体机等设备,有的多达180个指标项,带⭐占到一半以上,于是厂家为了证明自家产品等于甚至高于指标要求使劲浑身解数自证,于是乎就陷入为证明而证明的路数。
其实原本财政部、工信部发布此标准是为规范国产化市场,其中规定:采购人应加强履约验收管理,按照采购合同约定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验收,必要时委托依法取得检测、认证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认证。
对于供应商未按合同履约,采购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可实际操作环节甚至被厂商左右有了可趁之机,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平。
02.
标准化产品为何沦为"集成项目"?
在我们过去政府和行业采购行为中,不管是办公设备、空调等产品都是严格按照标准直接采购即可,采购完成直接使用。可当下很多时候标品的采购行为做成了集成服务行为。
过去我们这些经历安可试点的同仁们从一期试点开始,在这过程个中滋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那时候性能、软硬件兼容、生态、使用习惯成老大难问题,于是就催生了集成适配业务因为生态适配需要有人去做,因为性能、兼容性得有人去做技术攻关,需要集成商去统筹甚至花大量精力解决。
直到如今经历一代、二代、三代甚至多代迭代,产品几乎标准化了,产品也经历了“能用-基本能用-好用”三个阶段,可在我们招采行为中还是沿用过去的老旧思路:产品不稳定,兼容性不足,安全不可靠等问题,笔者推测可能还在于采购人对产品的不信任导致,最大问题不是在于好不好用问题,而在于“想不想用”问题,当不想用的时候总是会找出一万个理由拒绝。
在这过程中集成商的角色也发生大的变化,特别在当下“勒紧裤腰带”的经济大环境里,集成业务也越来越难,经历过信创全替代高峰期到现在一直没缓过劲,笔者认为越往后就越是“常态”,经过这几年市场对我国信创产品的检验,现阶段信创产品完全可以满足常态化办公、高性能、高可靠等复杂场景。所以真没必要担心好不好用问题,是时候该放下对国产化产品的偏见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信创新态势。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评论
感谢分享,已保存。